所有栏目

专家:可采用“治未病”策略预防、管理高血压

2024/5/14

2024年05月13日 16:39   来源:中新网上海  

  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3日电 (记者 陈静) 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也是中国患病人数很多的慢性病之一。如何预防高血压和管理?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杨兵教授13日对记者表示,可采用“治未病”的策略。

  “中国目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40/90毫米汞柱。对于未患病人群而言,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、定期进行血压风险筛查与评估能有效防范血压异常。”这位专家解释,对于血压轻微异常一般收缩压在140-159毫米汞柱之间,或舒张压在90-99毫米汞柱之间的1级患者而言,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检测血压指标,能够助力控制血压向2级发展;血压异常程度相对严重的2级患者,即收缩压在160-179毫米汞柱之间,或舒张压在100-109毫米汞柱之间者,在遵医嘱服药并辅以生活作息调整能改善临床预后,可减少对靶器官损伤程度,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。

  “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,除遗传因素外,也往往源自于抽烟喝酒、饮食结构不均衡、缺乏锻炼、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与状态的日常累积。”杨兵指出:“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,也需重点关注和管理‘三高’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。‘三高’中的高血压可损伤心、脑、肾的结构和功能。如若控制不当,最终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。”据介绍,高血压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“帮凶”,高血压患者如果合并高血脂,将更容易发生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严重的不良心血管事件。

  “常见的降压药物有ACEI、ARB、利尿剂、β受体阻滞剂、钙离子拮抗剂和ARNI等,不管选择哪种药物,都需要长期管理。”杨兵教授解释,“慢病管理是个长期过程,如果小瞧它,将来就会给你点‘颜色’看看。抓住当下,尽早干预并实现规范化血压管理,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,不仅能延缓和减轻发病,也能提升生活质量,早日回归健康。”

  为了唤起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,普及高血压防治的科学方法,从而帮助更多人长期稳定地管好“血管压力”,每年的5月17日被设为世界高血压日。不过,目前,仍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高血压,其控制率等存在较大提升空间。在采访中,杨兵教授指出,加大血压科普力度和科普范围十分有必要。

  近年来,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,不少医生专家将互联网作为科普主阵地,普及知识、纠正误区,为公众获得科学、准确的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。让“老百姓像追剧一样喜欢上看科普”成为不少专家的科普新目标。杨兵教授表示,尽管民众健康意识已经有所提升,但由于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存在差异,基层医生和患者对疾病认识以及疾病管理能力仍需提升,通过互联网进行科普是专业知识传播最直接,也是最快速的方式。

  “专业人士将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普通人群能读得懂、听得进、用得到的内容后,网友可通过转评赞分享自己的观点,实现双向沟通。”杨兵教授强调,“未来,我们将助力开拓更多创新科普模式,将疾病知识以更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群,切实帮助他们管理好疾病,开启未来更多可能。”(完)

注: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!   

编辑:陈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