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10/3
相知无远近,万里尚为邻。中秋国庆双节来临,远在千里之外的北非摩洛哥,来自上海的援摩医疗队员共度祖国佳节之际,仍坚持为当地百姓诊治疾病、呵护健康。
9月8日摩洛哥发生6.9级地震,为当地百年来最强级地震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获悉:援摩医疗队员们全体平安,他们震后第一时间积极参与当地救治、捐献物资、无偿献血,用实际行动践行大爱无疆“白求恩精神”,助力更多当地家庭早日团圆。
冒着余震风险亦不曾放弃病人
上海市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蔡斌所在的医疗队,对口摩洛哥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,如今他已在当地援助两年。地震时,医疗队所在地尽管距离震中地区260公里,但震感同样强烈。
蔡斌介绍:此次摩洛哥马拉喀什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大城市,尽管自己所在地区伤亡不大,但医院接诊量明显增加。次日正逢值班,产科门诊量较日常大幅增加,尤以因地震引发宫缩、早产的人为主;骨科接诊中,老人占了大多数。
冒着余震风险,蔡斌坚持在台上完成手术,他直言,“当时身心都放在病人身上,外面的叫喊声几乎听不到。往往术后才知道又发生了余震。”接诊病人中,有的专门从他院转到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,看中的就是中国医生口碑。“我们告诉当地百姓,在中国医护人员心中,病人安全是第一位的,任何时候我们不会放弃病人!”蔡斌说。
摩洛哥中部城市本杰里尔医疗中心,是此次距震中最近的援摩医疗驻点。震后医疗队员坚守岗位,冒着余震风险开展多台剖宫产手术。来自上海市八医院的产科护士刘燕说,地震发生没多久就接到医院电话,有名产妇产前大出血,她立刻换上衣服直奔手术室,所幸整个过程非常顺利,母女平安。震后这家医疗中心成功迎接多个新生命的到来。
多名队员第一时间参与献血
此次摩洛哥强震发生在深夜,居民在睡梦中被埋入废墟,当地建筑多为夯土建造缺乏抗震性,交通不便救援困难,导致伤亡惨重。阿加迪尔分队队员回忆:当看到多家卫生机构呼吁献血救助的新闻时,全体队员立即积极响应,报名参与献血。
阿加迪尔分队队长张飞功,是一名外科副主任医师。地震发生以后,他始终奔波在救治伤员、与院方沟通、考察重症科室,整理捐献物资等各个点,夜间担心余震给队员造成危险,几乎没睡过安稳觉。张飞功第一个报名献血,他的理由很纯粹,“关键时刻献出爱心,是一名共产党员医生的职责。”
姚力群是妇产科副主任医师,在国内就曾不定期多次参与个人无偿献血,此次地震发生以来,她坚守一线,冒着余震危险接生多名“地震宝宝”。当姚医生报名献血时,队友都觉得她工作繁重,建议不要去献血,她却毅然表示,“自己有多次献血经验,对身体有信心。”医疗队厨师李敏负责整队一日三餐,在摩洛哥这片陌生土地上,他也默默献出爱心,“我是队员一份子,也想共同出一份力。”
上海援外60周年架起“友谊之桥”
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消息:自1963年我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医疗队,上海参与组建任务至今整整60年。1975年起,上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,每批为期两年。48年来已派出195批援摩医疗队、1944名队员,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78万人次、收治住院病人80万人次,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上海力量。
上海市同仁医院陈吉医生两次请缨援摩,“20年前我还是住院医生时,2位带教老师先后援摩。2016年我沿着老师的足迹来了,两年工作经历让我体会到了人生不一样的价值。”就在去年,陈吉再次义无反顾地带领长宁区12名队员来到拉西迪亚。
陈吉所在的默罕·阿里·谢里夫省立中心医院,去年升级成服务区域200万人口的大区级医院,床位数从不到150张扩至350张。中国医疗队的到来缓解了当地医生紧缺问题,最繁忙的科室中,中国医生承担约一半工作量。
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,援外工作“连轴转”,从踏上征程那一刻起,奉献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。几十年来,一批批医疗队员甘忍远离亲人之苦、甘冒殒命之险,在异国他乡践行治病救人的医者初心。中国医生的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,得到了摩洛哥各级卫生部门一致的高度评价。正如塞达特省卫生厅厅长哈迪·穆罕默德(KHADIR MOHAMED)所说:“真正需要感谢的,是你们中国医生!”
双节前夕,率团前往摩洛哥慰问调研的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罗蒙表示,援摩医疗队们始终牢记祖国重托,竭尽所能服务于摩洛哥人民健康福祉,架起了中摩两国友谊的桥梁,中国故事在一代代医疗队员接力传承下将愈放光彩。
康达医疗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03587号-2 免责声明